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西安生活好难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西安生活好难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西安也待的比较久了,房租从以前的三百到现在的一千起步,从以前的三四块的面皮到现在的六元起步,从以前的5元封顶的地铁到现在的八元封顶,从以前的5千地铁口房价到现在的12k起步的偏远地区房价……不对,跑题了,拉回来。
一万元在西安算高薪了,实话说。西安普遍工资偏低,三五千的占大半,七八千的都寥寥无几,除了那么几个行业,更别说上万了。即使有房贷压力,一万在西安都很滋润了。所以总结下,月薪一万在西安基本可以满足你大部分的物质需求了,然后还有剩余。
去西安你能拿到一万元以上,哈哈都部队退伍了,你是个旅长吗?你就知足吧!在地方,就在西安吧,一只少是副厅级官员吗?你也知足吧!
人因男女不同,你想法不同而不同。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不一样。各人有各人的消费观念,这是不能比较的啊……
人比人气S人,我们是在相同的条件和环境,相同的职位和工作,才可以比较。作为内陆城市,西部开发的古都名城,西安的消费水平却是不低的呢……
在西安生活,你要有自己的生活能力。你的收入,决定了你的生活水平。你之所以说,让你实足你自己的生活水平,尽管,你不满意,也是物价上抑或水涨船高的经济生活水平。
我工资分为三种,一是8000千块钱以上的,二是8000千块钱以下的,三是生活低标准不到3000千块钱的。那么,你的生活水准,达到了上等的水平。因为,你已经达到了,一万多元钱的消费水准。你还能怎样?否则,你就算是人常说:“搁下筷子吃肉,撂下筷子骂娘了”。你说,你算这样子的人吗?
若你吃肉,别人就跟着你喝肉汤了。可是,有些连肉吃不起,汤喝不上。清蔬果菜也吃不上了,他们是低保用户。你还在那里得了便宜还卖乖,你算什么人啊。
我和我媳妇儿90后,结婚一年,两人加起来每月50000左右,现在我辞职在家准备考试,她的工作收入最近也在增长,目前她一个人就可以挣之前我们两个人的。
感受就是,这个收入放在北上广并不高,但是在西安温饱是解决了。家里两台车,两套房。她想买的化妆品都可以买,我想买的东西随时也可以买。衣服,日用品都足够。平时想去吃的馆子可以随时去,隔三差五和朋友一起聚一聚,总的来说,生活是保证了。
这个问题不好定义,主要要看每个人的生活要求和对物质的追求,说下我自己吧!工作十六年多了,领到人生第一个月工资是03年400块钱,当时感觉真的是好大一笔钱,当时和别人合租房子一个月70块钱,一碗面3块钱,所以生活一个月还有结余,还会给父母一些钱,感觉那会生活也很快乐,没有太大压力,后面根据自己的工作业务的熟悉积累得经验,慢慢的加上跳槽升职,按从一个普通员工升到主管、经理,再到现在的总监,薪水也慢慢涨到800—1300—2400—3500—5000—8000直到现在年薪30W,但虽然薪水涨了,可以买很多自己以前只是看看不敢买的东西,到时现在却感觉不到那时的快乐了!房子、车子、孩子、双方老人——09年我买了套90平米房子***42万当时工资不到4000岗位经理,每个月还着2000多的房贷,其他物价也在上涨,加上你周围的朋友圈,结婚的生孩子的,这些都需份子钱,加上朋友们聚会等,每个月几乎没有余款,13年薪资6000多自己有了孩子,3岁之前奶粉,尿布,衣服,生病吃药,每个月也差不多2000多,加上父母年迈,生病住院营养等,月底还是没有存款,直到16年换了工作岗位也调整到了总监,当时年薪20才慢慢有了存款,老婆工作也不错一年下来两个人还能存下不到15w,孩子也大了点加上工作需要又买了辆十几万的车,生活也改善了很多,但相应的也多了笔费用支出,每年车子的油费、保险、保养一年差不多3w,孩子也上了幼儿园,托费,吃穿用一个月差不多5000多,所以感觉家庭收入也是感觉刚够用,还不能乱花钱,还要存钱还贷,18年把存款拿出来一次性还了房贷,同年薪资调整到30W年,老婆也差不多18W年,但还是有新的需要钱的地方,之前房子是两室的,孩子大了需要自己的空间,父母孩子和我们一起住两室的肯定又不太方便,所以今年又买了套3室的房子***近百万,每月还贷5800,加上疫情公司业务不好薪资也没有以前那么好,所以感觉压力还是蛮大的。
所以我也不知到怎么回答这位朋友的问题,我只能把我的故事大概的说说,不管薪资多少,其实主要看你成长的年龄所要承担的责任花费,以及自己追求的生活……400元能吃饱30w不够用,趁年轻还是多学习,多承担点压力,生活不会总被金钱压块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安生活好难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安生活好难呀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nsascityrockband.com/post/10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