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西安文物盛地图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西安文物盛地图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740年(乾隆五年)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为鼓楼书写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匾“声闻于天”则相传为咸宁学士李允宽所书。南北两幅匾额曾经被誉为两颗“明珠”镶嵌在西安的鼓楼之上,与鼓楼一同饱经风雨的历练。
西安钟楼的功能
一 基础、直接的功用:报时
报时工具走入寻常百姓家是近代的事儿,古代的报时体系则基本是官办的。“鸡人”,这个现今听起来挺怪的称呼,其实就是宫廷中的报时员,其称呼大概来自“雄鸡报晓”之意吧,刘禹锡《马嵬》诗中就写有“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鸡人”的同事们,还有“挈壶氏”——负责执管漏壶、“司寤氏”——负责夜间测时。在官办报时体系链的最顶端,就是巍然屹立的钟鼓楼了。
由于朝代不同、地域不同,方法有别,只能大致归纳为:晨钟暮鼓、晨鼓暮钟、钟鼓齐鸣。
除了报时,另一个基本功用是安保。有记载,北魏建鼓楼,以击鼓为信号,指挥擒贼捉盗。此外,位于边关、要塞的钟鼓楼,还起到瞭望、示警等部分军事功能。
二 是体现国家权力、维持社会秩序的象征
各地的钟鼓楼大都位于老城的中轴线上,这些高大的建筑,自带威严庄重的仪式感,钟鼓声每天都按时鸣响,远播到城市的角角落落,听在耳中,扎进心里,规律着人民的作息,督促着百姓的作为,在维持社会秩序上起着特别的作用,成为国家权力的一种比较显著的象征。
巡阅各地的钟鼓楼,会发现许多钟鼓楼上都悬有匾额。我们知道,匾额在古代是体现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诉求的重要工具,这些醒目的钟鼓楼匾就起着巨大的宣传和教化作用,并体现着所在城市或地域的独特地理文化。
前文说到西安鼓楼匾额是文武盛地、声闻于天,两方匾画龙点睛标出盛世气韵。
三 衍生出的政治、社会及文化功能
钟楼坐落在西安市的中心,处于东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的交汇处。钟楼通过上述四条大街,分别和古都西安的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相通。这座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物,现已成为西安城的象征。如今,它已被***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历史文献记载,西安钟楼初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此楼原来修在今日西安市西部的广济街口的迎祥观内。由于楼内悬挂着口大钟,每日按时辰向全城百姓敲钟报时,所以定名为钟楼。
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重建钟楼早了4年。主持修建鼓楼的人是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
鼓楼高大巍峨,南北两边楼檐下分别悬有“文武盛地”和“声闻于天”的匾额。楼上原有一面巨鼓,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
文武盛地
西安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相距约250米。
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修建时间比钟楼早四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三十八年即1699年和乾隆五年即1740年,先后进行过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
西安鼓楼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是它的面积大
西安鼓楼是现存全国最大的鼓楼。它的建筑风格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高台砖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面积有1998.8平方米,比钟楼楼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秀丽不亚于钟楼。
二是它的匾额大
西安鼓楼南北两檐下过去曾悬挂着两块大匾。楼的南檐下正中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匾额,上书"文武盛地"四个大字,相传是清代陕西巡抚张楷重修此楼竣工后,摹仿乾隆皇帝的"御笔"所书。楼的北檐正中悬挂有"声闻于天"的匾额,笔力挺拔,相传出于咸宁县学士李允宽之手。典故是《诗经》中"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此匾笔力刚劲潇洒、气势非凡。两块匾长均为8米,宽为3.6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安文物盛地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安文物盛地图片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nsascityrockband.com/post/16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