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西安最新疫情出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西安最新疫情出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果是本地车辆进出西安登记并且出示防疫码.并且配带口罩!外地车辆来西安需要48小时之内的核算有效检测报告,并且佩戴口罩以及出行接种疫苗证明和绿色同行二维码,但建议,没啥事就不要来回的进出西安,疫情防护,众志成城,你我有责。
有可能会被隔离。
1、对目的地是陕西省的入境人员实施14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隔离+7天居家健康监测、核酸检测及“点对点”闭环转运措施;
2、对中、高风险地区及其所在县(市、区、旗)来陕返陕人员,落实集中隔离观察14天的措施(14天隔离时间从离开上述地区时间计算),期间开展4次核酸检测;
3、对中、高风险地区所在设区市(不含中高风险地区及其所在县)来陕返陕人员,落实健康监测14天的措施(起算时间同上),并在抵陕第一时间开展1次核酸检测,不聚集、少流动,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想多了根本就出,就算有绿码,48小时核酸也不可能放你离开西安的,西安现在各各区,街道,城中村,全面实行核酸检测,持绿码,48小时核酸,工作证,只进不出,各小区,村,街道都有人24小时执勤,我们现在就在岗
想什么呢?
封城就是彻底的封住!插翅难飞。石家庄封城的时候,连小区都出不去,大门紧锁,24小时有人执勤,就算能出小区,马路上到处有卡点,没有特别通行证(医生、记者、保供人员)及单位证明信,马路都过不了。就算你能过马路,大部分火车和飞机也都停运了。
就算有急病,也只能拨打120等车来接,自己开车也不能出去。孕妇产检、透析,需要居委会登记,统一安排。一般的小小不言的病就不要提要求了,提了也没用。
我们楼上封城期间有一个人去世,我无意中看见殡仪馆的车辆来拉人,只有司机和一个工作人员上楼把尸体拉走,因为全副武装,自始至终,我们都不知道哪一层楼的人去世了,是男是女,疫情期间不允许办丧事,一个人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失了,想想都悲伤。
谢邀,我是漫谈长安,我有靠谱的答案!
从昨天最新的疫情防控规定来看,虽然能出西安,但要求比之前严格得多!
不仅需要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和行程卡,还要有单位或者街道出具的同意审批及盖章。
前面两个条件比较好实现,但后面的审批和盖章估计很困难。毕竟疫情当前,谁都不敢保证出去会不会有问题。这个责任恐怕没有哪个领导敢承担的。
从昨天新闻媒体的报道来看,这个政策已经执行了。目前能看到的是火车站前空空荡荡,早已没有了昔日的繁忙和热闹。
既然政策规定如此,除非有非常重要必须的事情,也就别想着回家的事情。安安静静的待在家里,不给国家添乱,也不给家人带来风险。一切静等疫情过去,再回家也不迟啊!
目前出西安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办理好手续,直接坐飞机出国,这是最快也是最可能的方式了。因为国内的航班火车班车都停了,高速公路也封了。就算你想去和咸阳人家不让进啊,直接劝返!所以安安心心呆家里,算算兜里的票票还够买几颗***[泪奔]!或者研究一下***,***呀***的,中个五百万也不一定呀!所以还是配合防疫吧!
谢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最好不要出西安,因为现在已经都已经封城了,从2021年的12月23号零点开始封城,不要出去给国家添乱了,在家好好呆着吧!加油西安!
特殊情况要是出西安,要准备48小时能的核酸检测报告,和行程码。到了归属地需要到当地社区备案,隔离14天,每三天一次核酸检测。直到离开西安地区14天在居家隔离。
不可以。西安目前疫情形势严峻复杂,而且西安还在封城之中,你怎么进来?别人都躲着走怕行程码有记录,你却要来西安,是什么事让你非来不可?如果是公事,有什么公事这么急,就算你来了,西安很多单位都关门放***,人员在家隔离,你来有人接待处理事情吗?你确定只要找个值班人员就能给你把事情办成吗?你单位领导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这个非常时期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还派人来西安,应该领导亲自来,而不是派人来西安。另外,你来西安,就算你有48小时阴性核酸证明,有单位审批手续等相关证明手续,你就知道西安能让你进入吗?劝返也是有可能的。就算让你进入市区,单位都放***,人员隔离在家,你能找到住的地方吗?街道上都不开门你吃什么?有多重要的事情这个时间非要来西安。如果你是因私事来西安,是不是必须这个时间非要来?不让进劝返怎么办?你还是想好可能出现的结果,做好可能出现各种的心里准备,不要鲁莽行动。现在的西安不是你想来就能来的,也不是你想走就能走的,一切都得听***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安最新疫情出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安最新疫情出行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nsascityrockband.com/post/16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