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西安各县房价最新走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西安各县房价最新走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021年西安市房价行情如何?2021年3月西安市新房有209个楼盘在售,房价均价为14699元/㎡,环比2月微降0.64%;近一月(3月10日-4月9日)二手房均价为16893元/㎡,环比上涨1.37%。其中城北区域有8个新楼盘在售,各个楼盘真实成交价如下。
西安市城北区域8个新楼盘房价行情:
1、楼盘:东原印未央
户型:160㎡-190m
房价参考:均价20000元/m
地址:西安市城北区域未央大学城阳光大道与环湖南路交汇处西北角
2022年1月更新数据
西安周边8665元/平米,上涨14.91%
咸阳市:8726元/平米,上涨0.58%
泾渭:91303元/平米,上涨5.8%
高陵:9500元/平米,下降0.21%
临潼:10828元/平米,上涨12.1%
鄠邑:11625元/平米,上涨5.3%
秦汉新城:13833元/平米,上涨9.93%
空港新城:14200元/平米,下降0.07%
具体看哪个区哪个楼盘了,贵的中大国际,6万左右一平,便宜的也有不到1万的,但是均价肯定超过1万了,一般的估计在1万2 3左右,1万5 6的就可以了,2万以上的算不错的了
平均房价1.2万,如果分区域,曲江房价平均2.2万,高新1.5万,北郊1.3万,浐灞1.3万,长安区1.1万,西郊1.2万。具体到楼盘差别就比较大了。比如,国企或者大开发商的楼盘,物业服务好,综合品质相对高,价格就高。
目前价格已经进入,普通工薪阶层不考啃老买不起的价位了。按照一平15000计算。一百平就是150万。首付需要45万。***105万。按照西安普通工薪工资一月4500再减去2000吃饭加租房。剩余2500元。不生病不买衣服的情况下一年就攒2.8万。45万需要十五到十八年积攒。然后自己已经四十五到五十岁了。***只能贷10-15年了。贷105万每月大概8000到12000元,然后还不起被银行***。然后又没房了。实际西安目前工资两千多的很多很多。
在即将过去的这个2018年,如果说中国哪个城市变化最大,西安可能是当仁不让的其中之一。
年初时,西安成为了“国家中心城市”,这可不是小事,“国家中心城市”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这九座城市,这些城市将成为区域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偏移的重点城市,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助力不容小觑。
同样是在2018年,“抢人”成为热点中心城市竞争的重点,根据已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11月20日12时:西安市外迁入人口701343人。其中博士以上1156人,硕士研究生24423人,本科219875人,各类人才引进29062人。如果不出意外,西安会成为2018年中国城市“人口争夺战”的最大赢家。
中国的城市化已从解决农民进城到当前,从小城市向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城市发展已开始分化,中心城市及周边人口集聚发展,而偏远城市则面临人口流出。在中心热点城市竞争中,人口争夺进入白热化。注意,西安增长的是户籍人口,而这些人口中,相当部分是高学历的人才,这些流入人口在未来将转换为住房刚需人口。这将对西安的房市构筑强支撑。
另外,西安代管了西咸新区,陕西省做大西安的迫切愿望昭然若揭,网上很多智库分析指称陕西要将全省装入西安,这个说法尽管有些夸张,但陕西要将全省***向西安偏移,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是代管西咸,将来,西安把咸阳并入,我认为,也只是时间问题,要知道,咸阳可是陕西第二大城市。
西安,副省级城市,陕西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十三朝古都,国家极力打造继北京上海后第三个国际大都市。目前西安房价均价12000,比较同等省会城市价格还是比较有潜力的。
我是三原人在礼泉工作,三原刚买的房子,均价5000,最好的房子也就5800/6000,礼泉的房价均价3500,好点的4000撑死,县城房价根据区域位置所定,礼泉和咸阳太近,在礼泉工作10年的感受就是礼泉把钱都投给了咸阳,基本上有[_a***_]没条件的都在咸阳要购置房子,都说为了孩子能在咸阳上学,所以导致礼泉教育我很差,三原的情况是大西安北移,泾阳县过半划入大西安,三原县城到张家堡转盘市委市***,高速23分钟,既然没有划入大西安的盘子,所以奠定了他就只能是西安的北大门,因此三原房价的走势会好点,但公共交通配套太差,比如说没走城际高铁,或者公交,这也成为他的房价只能紧随泾阳和马家湾之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安各县房价最新走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安各县房价最新走势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nsascityrockband.com/post/26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