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成都 西安的房价走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成都 西安的房价走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即将过去的这个2018年,如果说中国哪个城市变化最大,西安可能是当仁不让的其中之一。
年初时,西安成为了“国家中心城市”,这可不是小事,“国家中心城市”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这九座城市,这些城市将成为区域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偏移的重点城市,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助力不容小觑。
同样是在2018年,“抢人”成为热点中心城市竞争的重点,根据已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11月20日12时:西安市外迁入人口701343人。其中博士以上1156人,硕士研究生24423人,本科219875人,各类人才引进29062人。如果不出意外,西安会成为2018年中国城市“人口争夺战”的最大赢家。
中国的城市化已从解决农民进城到当前,从小城市向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城市发展已开始分化,中心城市及周边人口集聚发展,而偏远城市则面临人口流出。在中心热点城市竞争中,人口争夺进入白热化。注意,西安增长的是户籍人口,而这些人口中,相当部分是高学历的人才,这些流入人口在未来将转换为住房刚需人口。这将对西安的房市构筑强支撑。
另外,西安代管了西咸新区,陕西省做大西安的迫切愿望昭然若揭,网上很多智库分析指称陕西要将全省装入西安,这个说法尽管有些夸张,但陕西要将全省***向西安偏移,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是代管西咸,将来,西安把咸阳并入,我认为,也只是时间问题,要知道,咸阳可是陕西第二大城市。
西安,副省级城市,陕西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十三朝古都,国家极力打造继北京上海后第三个国际大都市。目前西安房价均价12000,比较同等省会城市价格还是比较有潜力的。
西安是国家九个中心城市群里房价最低的一个,西安才刚开始发展,前几年发展太慢了,这两年发展的比较快,房价上涨不值得大惊小怪,很正常,郑州三环的房子都涨到一万五六了,西安的房价还得涨,不要眼高手低,有钱′买个好地段,没钱买个偏点的,早上车早受益是安家之本,长庆恒立苑小区房价七千五左右五证齐全市政双,未央区最便宜的房子,钢筋混凝土结′构,西安在未来十年发展的更好,发展潜力巨大,西北五省领头羊,乌鲁木齐,银川,兰州,青海,等这几个地方和西安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有一个道理看房价涨的人都赚了,看房价跌的人都亏了,人民币贬值的速度你知道吗?
趋势么,以现在的局面看,继续保持房价缓步上行,二手房成交量持续下行吧……房地产这事,没有人接盘没有二手房成交量,一切都是***的,只是数字游戏,你说你有一套一千万的房子可永远没办法***有什么用
西安是祖国中心地理位置,西北城市***展经济领头羊,发展潜力日益显现,大批人才落户,预计未来房价稳中缓慢涨。国家陆续将有便宜的小单间廉租房供收入低生活质量要求不高的租住,也有高价大户型供富人,所以本人猜房价会和成都,郑州周边省会高一点,稳定价格
五年涨到3万是不可能的,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高光时期已经过去了,在全国暴涨的几年里,西安不限购的情况下也没能达到均价3倍的涨幅,现在全国调控持续加码,大多城市成交量大幅下滑,前期涨幅过大的很多已经出现回落,加之西安限购和局部摇号的条件下,反而要逆势涨三倍,这种可能性就是零。
当然更不能拿最贵或者最便宜的区块说事,他们都代表不了均价。目前的价格低洼地带,未来走势和普通区域可能有所差别,常规区块会随波逐流,而低洼地带如果形成大级别的规划,那么可能会走出独立的行情,反之如果长期没什么规划方面的进展,环境也没有大的改善,那么增值空间可能还不如常规区块。
西安如今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通过人口落户量和人口净流入率也能感觉到,西安已经进入加速发展期,未来前景很好,但这不意味着房地产行业会和城市发展节奏同步。西安毕竟深处大西北,地理位置无法媲美东部,所以为什么现在成都、重庆、武汉之繁华已经足以媲美东部大都市,可是单价却远低于杭州、南京、厦门这些城市。西安也是一个道理,成都武汉的经济发展已经超前西安至少5年,如果未来5年全国楼市都趋于稳定,没有大起大落,那么西安即使这5年当中大幅缩小和成都武汉的差距,那又如何呢?西安届时的楼市不比现在的成都武汉有什么优势。
每个城市房价最稳固的区域其实很好判断,就是租金最高的区块,学区也好,金融中心附近也罢,再或者周围环境很好或者有景点,或者写字楼很多,这都是高房租的理由,租房市场强大的区域,通常也是单价上行最敏感的区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成都 西安的房价走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成都 西安的房价走势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nsascityrockband.com/post/32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