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50年代的西安生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50年代的西安生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西安城墙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是在明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当时是西安的府城。
明太祖朱元璋将次子朱樉册封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规模宏大坚固,再加上后来明清屡次修葺、增建,至今保存完好。
2004年初,西安市含光门段城墙道路工程施工,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今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受有关部门委托,配合工程,对该处暴露的城墙断面展开考古调查,认定它结构复杂,时间跨度从隋唐至现代,历经五次大的修筑而成。
据统计,城墙断面从早至晚分为五大期。即:
1、隋唐期:现存断面接近三角形;
2、唐末五代期:加厚旧城墙一点五米至两点五米以上,顶部也加高将近一米;
3、宋元期:增补层处于明城墙断面中心,土色暗褐,质地密实,夹有少量砖瓦;
4、明清期:将以前所筑城墙的墙体全部包筑于内,即是现今的西安城墙;
5、现代修葺层,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有关部门进行的加固处理。
民国时期西北各省的人口状况:甘肃省有5626774人;青海省有402662人;新疆有2577749人;宁夏省402662人;陕西省有10634468人。
由以上数据所得:民国时期西北五省的总人口为19644315人。
守仁君谢邀
简单来说,为什么闯关东,因为山东人民活不下去了,东北又是一个流着奶和蜜的地方。
自八旗兵入关以来,对他们的龙兴之地东北就一直***取着禁封的政策,为了保护***猎场和参山珠河之利,清廷大力修建柳条边禁止关内人进入东北,期间虽然偶有松弛,但是规矩也是非常多。这也导致广袤的东北大地长期无人开发,土地肥沃,山林茂密,是真正意义上的的遍地都是黄金。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泛滥,山东人民被母亲河折磨的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影响非常深远。
活不下去的山东人怎么办,跑呗,在此之前就一直有人偷摸往东北跑,现在他们当然追随先贤的步伐。只是当时的东北还未开禁,山东人民只能冒着被惩戒的危险硬闯东北。这一批人是真正意义上的闯关东。
后来随着清廷不断签订卖国条约,导致国库空虚,沙俄对东北又步步紧逼,清***只能全面开放东北,这样大量的山东、河北、山西人纷纷涌入东北,掀起一股闯关东热潮。
谢谢邀请!
电视剧《闯关东》的历史背景相对来说比较真实,然而真正的历史远比电视剧中的要残酷。
那个年代,也可以说是清代以后,山东人口猛增,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甚至一度成为全国密度最高的省份。据统计,在1840、1898和1936年,全国每平方公里平均有43.63、41.29和48.88人,而山东省则是207.1人、246.24人、256.40人,五倍于其它省份,人口密度之大,可想而知。(注:据章有义:《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的再估计》计算,《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人***发式增长,人均占有土地的数量自然逐年减少。耕地与人口的失调,对山东农村的压力极大,促使人民移民到人烟稀少、土壤肥沃的东北地区。这是当年山东人民闯关东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当时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是华北难民离乡背井去东北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从咸丰五年(1855)到1912年清朝覆灭的56年中,山东省仅因黄河决口成灾的竟有52年之多,共决口263次,成灾966县次。(注:《申报》,光绪二年八月二十四日。)
除此之外,有史可查的,咸丰四年(1854)后连续五年遭受蝗灾,飞蝗蔽野,田地到达了春无麦,食五谷茎俱尽的程度;光绪元年(1876)后连续四年的特大旱灾,遍及东北五省,受灾难民达2000万人以上,饿殍就达1000万人以上。山东难民农村皆“扶老携幼,结队成群,相率逃荒于奉锦各属,以觅宗族亲友而就食”(注: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1,第25页:畿辅旱灾请速筹荒政折,光绪五年八月。)。
民国时期,1928年至1930年,华北、西北又遭受了旱、水、雹、虫、疫并发的巨灾,遍及甘、晋、绥、冀、鲁、察、热、豫等9省,饿殍遍野,万里赤地。面对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不甘困守待毙的灾民不得不远离家乡,四处逃亡,沿着前辈的脚步走西口和“闯关东”,一时间成为向东北移民的主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50年代的西安生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50年代的西安生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nsascityrockband.com/post/50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