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西安府地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明朝西安府地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人口大约140万。
明朝时期,大量移民,根据《陕西通志》记载:嘉靖21年,西安府有人口将近160万。清朝初期,战乱结束,国泰民安,西安府辖15县、1散州,嘉庆25年今西安市境七县总人口升到140万。
1、 顺天府(今北京)
顺天府,明设于京师(今北京),是当时的首都,政治中心。
2、 应天府(今南京)
应天府,或称京师,是南京在明朝时期的名称,为明朝前期首都,后永乐时期迁都顺天府,应天府作为留都。
3 、苏州府
下辖吴县、长洲县、常熟县、吴江县、昆山县、嘉定县、崇明县和太仓州,是南方的经济大城。
4、 开封府
明代改汴梁路为开封府,置河南行中书省,是中原重镇。
5、 西安府
明太祖洪武2年 ,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西安这个名称就是源于明朝,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明朝***即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得来。拥有这么多年的历史积淀,西安名副其实的成为了一座极具文化气息的古城。喜欢历史的朋友极其推荐其去陕西历史博物馆。对西安的历史作一番考究。
朱元璋本来派太子朱标去考察过西安和开封,但在迁都西安之前朱标突然死了,悲痛欲绝的朱元璋也没有迁都的想法,至于朱棣迁都北京具体原因大体都知道,但南京的屡次陷落也反应出来一个问题,就是南京的地理位置无险可守,不够安全
明太祖朱元璋选的“首都”是南京应天府,“中都”是濠州凤阳府。后来考虑过在河南建都,随着太子朱标的死亡和大臣的反对而作罢。“靖难之役”后明太宗朱棣迁首都于北京顺天府,南京应天府作为陪都。
够呛,迁都西安并不能保证类似靖康之耻和李自成之类的巨寇产生,因为定都长安的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产生了黄巢,朱温之类的巨寇,回鹘,吐蕃都曾攻破长安,刮地三尺而去,定都长安的汉朝发生了黄巾之乱,绿林赤眉起义,这些暴乱和巨变并不比靖康之耻以及李自成要好多少。
残唐五代之后,中国经济中心东移,定都西北并非好的选择,汉唐定都西北乃是凭借关中富庶,残唐五代之后,整个西北被内乱和吐蕃回鹘反复蹂躏,已经残破难以恢复了,首都东移非常迫切,况且东北亚的局势将左右中国大势,契丹,女真,蒙古,满洲逐渐影响中国发展,定都北京是最好的选择。
北京处于北方草原,东北地区,中原地区,北方沿海地区的连接处,汉族定都于此可以保护中原和南方免遭北方游牧民族和东北渔猎民族侵扰,游牧渔猎民族定都于此可以经营中原,向南扩张,而且可以更低成本的海运替代漕运,这是西安不具备的优势。可以说北京汇集了草原文明,渔猎文明,中原文明,海洋文明,这是西北地区无法比拟的。
***加载中...宋太祖赵匡胤河北人,想迁都洛阳最终迁都长安的原因据他本人所说是想借助洛阳和长安的地理优势汰除冗兵而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而晋王赵匡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以所谓冠冕堂皇的在德不在险阻扰迁都***,赵匡胤无奈之余感慨万千说了这样一句预言: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历史记载是这样说的: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始议西幸,起居郎李符上书,陈八难曰:……上亦弗从。晋王又从容言曰:“迁都未便。”上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王叩头切谏。上曰:“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宂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险。”上不答。王出,上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朱元璋是比较忠爱长安的,早有迁都长安的打算,可能朱元璋也是个唐粉吧。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就派太子朱标去陕西考察,并做迁都事宜,朱标回南京之后,献上了陕西地图,可惜不久就病逝了,朱元璋受了很大的打击,后来又开始为了朱允文能安稳做皇帝,大杀功臣,搞得人心惶惶,这个时候迁都可能出大乱子。迁都大业也就此搁浅。后来朱棣当了皇帝把都城迁到了北京。
总得来说,定都长安,可以根本改变明朝的战略态势,避免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甚至直接掐灭农民起义军这个灭亡明王朝的主要力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西安府地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西安府地图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nsascityrockband.com/post/88388.html